当前位置: 首页 > 校本资源 > 校本课程 第六章 民间艺术奇葩

校本课程 第六章 民间艺术奇葩

2017年10月27日 14:52:53 访问量:9328

第六章  民间艺术奇葩   

第一节湘东农民画

 

湘东美术历史悠久,名类繁多,遍布全区,流传在民间的美术形式有木雕、泥塑、面塑、纸扎、绘画、漆绘、篾织、蜡染、石刻、皮影、刺绣、布贴、建筑等门类。1983年6月,由区文化馆举办首届农民画学习班,开辟了湘东美术史上一块新天地,参加学习的作者马业民、段敏等14人,特请市群艺馆罗林儒老师指导,创作作品34件,有8幅作品入选首届江西省农民画画展,马业民创作的《五月五》入选全国民间绘画展览,获得二等奖。

1987年8月4日,湘东区与芦溪区合办农民画展于首都北京民族文化宫,展出后有4幅农民画被民族文化宫收藏,1988年2月,湘东区被文化部命名为“现代民间绘画之乡”此后,湘东民间绘画更加蓬勃发展,民间绘画走出了国门,多幅作品销往外国,还分别在美国俄亥俄洲、西雅图举行了湘东民间绘画展览。

 198829日,湘东区被文化部社会文化管理局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。湘东农民画多次在中国艺术节和北京、上海、广州等大城市展出,不少作品被全国著名画刊选登和中央民族文化宫收藏,还有部分作品远销欧美,并且在美国举办过三次画展。法国东方艺术博物馆馆长班巴罗先生还专程到湘东考察民间艺术,并且当场选定24幅农民画参加法国画展。

湘东农民画生活气息浓、色彩明快、变形大胆,把楚文化与赣西风情揉和得天衣无缝,形成了有着浓郁乡土气息的地方艺术风格。自古以来,湘东的农民喜欢画,爱绘画的人也多,并且孕育了一批超群拔萃的农民画家。清末农民画家汤宝诚,弱冠观书五更鼓,晨昏摹写想像中,绘画艺术造诣登峰造极,享有功夫绝顶自名家,兀傲千秋一画师的盛誉;民国时期的农民画家张晓耕,把中国传统画的笔法和西洋画的技巧有机结合,以指墨绘画,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。现代中国的许多著名绘画艺术家如西安美术学院院长陈启南、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黄乃源、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绘画系主任刘千等,都是出自湘东。近年来,湘东农民画家更层出不穷,有农民绘画作者100余人,骨干作者30余人。

我区获全国奖农民画1

湘东农民画赶蚊子

湘东农民画制斗笠 022

湘东农民画制斗笠

湘东农民画做外婆 054

湘东农民画做外婆

湘东农民画红石场 011

湘东农民画红石场

第二节   江西萍乡的傩庙

傩文化的存在,已成为许多专家研究的对象。国际上有傩文化研究机构,中国有傩文化研究协会,在我国已先后在贵州、广西召开了国际傩研讨会。傩文化是人们以傩神为核心开展的各种活动所留下来的历史遗存。萍乡的傩文化遗存相当丰富。本讲单就萍乡傩庙进行粗简的叙述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u=644029143,3349703983&fm=0&gp=42

一、萍乡傩庙的分布

萍乡傩庙之多、分布之广是其他地方难以见到的。萍乡广泛流传“五里一将军,十里一傩神”之说,就足以证明傩的数量之多,傩庙分布之广。萍乡有傩神,就有傩庙。因为傩庙是傩神的安身之所,先有傩庙,再雕傩面具,然后“打醮”安神位。傩庙是人们崇拜傩神、供奉傩神、开展傩仪、祭祀活动的场所,也是人们在文化生活单调时期开展娱乐活动的的场所。萍乡的民间艺术是萍乡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,勤劳智慧的萍乡人民创造出了独具特色、多姿多彩、异彩纷呈的民间艺术。其中最古老的社会文化遗产要数萍乡的傩文化。傩庙是举行傩仪活动和供奉傩神的地点,有傩庙是萍乡傩与外地傩的一个重要区别。著名的傩庙有下埠傩庙、院前傩庙、毛园傩庙等;傩舞表演是傩艺活动的主要项目,每年有三次大的表演。萍乡的傩分喜傩、福傩、耍傩、军傩等。萍乡的傩文化可以说已是走出国门,迈向世界,得到了许多业内人士的好评。法国民间艺术考察团对萍乡丰富的傩文化遗产表示惊讶和钦佩。1999年,上栗县、湘东区被江西文化厅命名为傩文化之乡。这些都是萍乡人引以为傲的成绩。

傩神庙是众神(面具)栖息之地,也是举行傩仪的主要场所。萍乡现存17 座,南丰亦存17座,其中北宋金砂村傩神庙记载最早,明永乐年间(1403~1424年)迁建的甘坊村傩神殿保存完好,清乾隆辛丑年(1781年)迁建的石邮村傩神庙民俗风味最浓,庙门石柱两边镌刻的对联:"近戏乎非真戏也,国傩矣乃大傩焉",概括了傩文化的特征。傩坛供奉的主神各地不一,南丰为清源真君和傩公傩婆,萍乡是唐、葛、周三将军,万载是欧阳金甲大将军,宜黄和乐安东湖村也是清源真君。

萍乡建傩庙的历史,分别有唐、宋及元代插标为界始建萍乡傩的一大特点。萍乡傩庙不但数量多,分布广,而且规模大、布局严谨、功能齐全、地方特色浓厚。历来有五里一将军(庙)、十里一傩神(庙)必建大庙。二十纪五十年代初全市52座,至今保存17座。

为什么萍乡人为傩神建庙?传说古时候,从岐山飞来一幅傩面具,人们因这幅面具神显灵而造傩神庙。但庙建在荒山上,庙主嘀咕;庙好造,水难挑。傩神听了也不高兴就飞到东源小枧去了。现存建于明英宗正统七年(1442)东源乡的小枧傩庙,以其历史最悠久,保存最完整而列入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

萍乡各地建庙,一般都由大姓独立或十小姓联合建立。庙的冠名各不相同,大致可以分为三类:一类称庙,如将军庙、傩神庙、仙帝庙等;一类称祠,如遵宣一祠、古傩祠等;一类称庵,如德化庵、福崇庵等。

萍乡的傩庙,极富江西地方特色。一般建有前堂、天心、后殿三部分,面阔三间,墙为五岳朝天式。规模大的侧在两则加建偏屋,用作厨房、储藏室和居室,并在庙前增建雨亭、空屋场、戏台、酒楼,与庙连成一体。内殿正中设拜坛、香案、傩坛(俗称),坛上供奉傩面具。

每年农历腊月廿四日到翌年正月十五日是傩庙最热闹的时候。由于傩庙、傩队属各宗族所有,跳傩前必先拜宗祠,然后到庙里由掌案人请傩神出。正月十五日这一天,有通霄达旦的傩艺、歌舞表演

 

第三节 

****傩仪是傩基本形态为了表示对神的敬意,有的地方要定期举行出帅仪式,仿效权贵出行,备用銮驾仪仗,旗锣牌匾,傩轿凉伞,鼓乐吹打,前簇后拥,十分壮观。

赣傩仪式沿袭古礼,有起傩(开箱、出洞、出案)、演傩(跳傩、跳魈、跳鬼)、驱傩(搜除、扫堂、行靖)、圆傩(封箱、封洞、收案)等基本程序。时间一般从农历正月初一开始,至元宵后几天结束(少数傩班在二月间结束)。驱傩是整个仪式重点,傩人戴着狰狞面具,拿着武器,在火把照耀下沿门驱疫,将危害人类的邪魅赶走。这种仪式各地表现并不相同:南丰石邮村搜傩,开山持铁链与钟馗、小神进入各家厅堂、房间搜索,保留了古傩索室驱疫的原生形态特征。婺源长径村追王,村民沿着田野小径追赶八十大王,请其用开山斧在头上刮几下祛邪逐疫,表现了人们对健康长寿的渴求。乐安流坑村驱疫,一边傩人装扮神灵入室搜索行靖,一边村民打扫巷道,清理污垢,并洒上石灰和硫磺等物行净,反映了乡民文明程度的提高。

祈求人丁繁衍是傩祭仪式的重要目的。唐代李倬《秦中岁时记》:岁除日进傩,皆作鬼神状,内二老儿,其名作傩公、傩母。这两个傩神是南丰傩的生殖崇拜神,跳傩必跳《傩公傩婆》。有的结婚人家,还要在新房中加跳一次,以求生子。道具傩崽手握红蛋,下塑阳具,平时作为喜神供在神坛上。作为生殖崇拜神的还有灌口二郎。上甘村解傩要跳《二郎发弓》求子仪式舞。类似的节目,宜黄神冈有《高源送子》,乐安流坑有《书生董永与七仙女》。萍乡留存的婚姻神月老和助产神金花、银花面具,也明显与求嗣有关。

保护孩子是傩礼的重点。万载跳傩时大菩萨团将,观者抱儿携女躲进其凉伞下,以求傩神保护。宁都中村九月傩舞禳神,村民把重阳节与小孩满月、老人做寿都放在这一天过,希望孩子寿高重九。南丰跳傩不仅有祝贺生子的喜事傩节目,而且有还愿、拜契、打关等为小孩避邪免灾的傩俗。石邮村傩庙搜傩时,男孩子都可登上神坛和傩神太子挤在一起观看,乡民说:太子保护小孩看傩,不怕神神鬼鬼。

祈祷农业丰收是傩祭仪式的另一个重要目的。南丰傩神西川灌口二郎,原由农神兼水神的李冰父子衍化而来;而傩神庙中又都塑有土地神像,特别是上甘村傩庙的土地神比真人还要高大,衣袍腹前画有白兔衔桃枝图案。兔能多产,桃可避邪,这种象征符号表达了乡民对谷物丰收和人丁繁衍的祈祷。傩祈丰年还表现在立春日举行的迎春礼中。清《建昌府志》记载:迎春行耕籍礼后复有竹马、大傩、和合、狮子之戏,衣彩衣,戴面具而舞。建昌府所辖的南丰至今留存上述各类傩舞,而且首跳的竹马舞都是一足跳跃,有古代祈雨之舞——商羊舞屈其一足起舞的特征。《獭捉鲤鱼精》是根据《礼记·月令》春天物候獭祭鱼编创的傩舞,艺人将鲤鱼精面具画满麻点,强调它是雄性,表达了乡民春天不伤母畜的环保意识。清代萍乡也有傩舞迎春的记载。

赣傩的驱鬼逐疫、求子祈丰的仪式后来又扩展到祈福、纳吉、求财、兴旺等多种内容。如神词赞诗中的一愿家家庆吉,二愿夫妇均安,三愿田禾大熟,四愿猪牛兴旺,五愿五谷丰登,六愿大众千秋求嗣者,早生贵子读书者,聪明智慧,求功名早登金榜农耕者,一籽落泥,万籽收成做技艺者,上家相请,下家相迎做生意者,一钱为本,万钱为利,等等。

傩的仪式离不开歌舞形式和面具服饰等相关器物。为增加娱乐性,扩大群众基础,傩不断吸附其它艺术营养,丰富傩艺表现形式,充实了中华民族的民间艺术宝库。赣傩是这宝库中的一个重要部分。

 

第四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

 

****       傩舞,又叫大傩跳傩,俗称鬼戏跳鬼脸。它渊源于上古氏族社会中的图腾信仰,为原始文化信仰的基因,广泛流传于各地的一种具有驱鬼逐疫、祭祀功能的民间舞蹈,是傩仪式中的舞蹈部分一般在大年初一到正月十六期间表演。原是古代祭祀性的原始舞蹈,舞者配戴形象狰狞的面具,装扮成传说中的方相氏,一手持戈、一手持盾,边舞边傩、傩……地呼喊,奔向各个角落,跳跃舞打,搜寻不祥之物,以驱除疫鬼,祈求一年平安。现存傩舞主要分布在江西、安徽、贵州、广西、山东、河南、陕西、湖北、福建、云南、广东等地,各地分别有跳傩鬼舞玩喜等地方性称谓关于傩舞,学者解说甚多,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长曲六乙和江西傩戏学家钱先生合著的第一部《中国傩文化通论》中说:傩是多元宗教文化、民俗文化、艺术文化的融合体,是一个在时空上跨时代、跨社会、跨民族、跨国界的庞杂而神秘的文化复合体。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,它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宠儿。傩的起源与原始狩猎、图腾崇拜、巫术意识有关。周代傩纳入国家礼制。先秦文献记载,傩礼是希望调理四时阴阳,以求寒暑相宜,风调雨顺,五谷丰登,人畜平安,国富民生。汉唐时宫廷大傩仪式隆重,并传入越南、朝鲜半岛和日本。北宋末期宫廷傩礼采用新制,傩向娱乐化方向发展。元蒙因信仰不同,傩礼受到排斥。明代恢复过宫傩,清代宫廷不再举行。但《论语 · 乡党》中记载的乡人傩一直在民间延续,并与宗教、文艺、民俗等结合,衍变为多种形态的傩舞、傩戏,至今仍在我国广大农村流行,以江西、湖南、湖北、陕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、广西、安徽、山西、河北等省遗存较多。

这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舞蹈,一般有两种表演形式:一种由主角四人表演,表演者头戴面具如冠,身着兽皮,手执戈盾,口中发出傩、傩之声。另一种由十二人组成,每人朱发画皮,手执数尺长的麻鞭,甩动作响,并高呼各种专吃恶鬼、猛兽之神名,起舞时各有音乐伴奏。

傩舞是赣傩的主要表演形式,素有中国舞蹈活化石之称。现有200多个传统节目,其中南丰90多个。仪式舞是驱傩时跳的舞蹈,舞者奔腾跳跃,舞姿激烈诡黠,气氛神秘而威严。娱乐舞节目众多,内容来自神话传说、民间故事、古典小说和世俗生活。由于流传年代和师承关系不同,表演风格各异,既有以写意为主,动作舒展,舞姿优雅,古傩韵味犹存的文傩流派,也有以写实为主,动作强烈,节奏鲜明,融合武术技巧的武傩流派。同一个傩班中,又因节目内容不同,表演各有特色。

傩舞表演时一般都佩戴某个角色的面具,其中有神话形象,也有世俗人物和历史名人,由此构成庞大的傩神谱系,摘下面具是人,戴上面具是神。傩舞伴奏乐器简单,一般为鼓、锣等打击乐。表演傩仪傩舞的组织称为傩班,成员一般有八至十余人,常有严格的班规。傩舞常在傩仪仪式过程中的高潮部分和节目表演阶段出现,各地的傩舞节目丰富,兼具祭祀和娱乐的双重功效。

 

第五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傩面具

傩面具,源于远古的中原祭祀,只是一种驱鬼除邪仪式。宋代是傩面具发展的时朝,从北宋末年它们与江南少数民族图腾崇拜、传统祭祀相结合,形成了内容广泛的面具文化。

目前使用傩面具的少数民族有苗、土家、瑶、壮、侗、水、京、布依、仡佬、毛南族等。傩,源于原始社会的逐疫,甲骨文中即有室内驱赶疫鬼的卜辞。《论语·乡党》已有“乡人傩”的记载。到了汉代,宫迁每年举行“大傩”仪式,除了戴面具摹仿十二种神兽,舞蹈驱除鬼魅外,还有手执鼗鼓的E子合唱礼神的****,4176096020&fm=4&gp=2.jpg****,1833493021&fm=0&gp=-2.jpg歌曲。贵池的逐疫活动也称作“傩”,当是沿袭了中原的古代傩文化传统。

 

傩面具是傩文化的象征符号,在傩仪中是神的载体在傩舞中是角色的装扮,有假面、神像、圣相、头盔、鬼面、脸壳等多种称呼。赣傩现存面具约400多种3000多个。萍乡傩面的古朴浑厚,婺源傩面的夸张奇异,南丰傩面的色彩亮丽,可谓赣傩面具三大特色。南丰现存傩面120多种2300多个,神鬼人兽,造型各异。以开山面具最有特色,人兽合一,狰狞凶悍,犄角、獠牙、火眉、金目、黥面、剑鬓和青铜镜等意象符号造型,反映了传说中以蚩尤为方相的傩文化演变痕迹。傩面具的材料原有铜制,后多为樟木或杨木雕刻,色彩大俗大雅,表现了新老民间艺人的精湛工艺和民族的审美情趣。有的傩班面具雕刻后,还要举行开光仪式,使其充满神灵之气。

江西萍乡,普遍流传着关于"铜面具"的传说。据说古时傩面具全为铜制,一百多年前,因"亵渎了神灵"才绝迹,改用樟木雕刻。现民间流传着" 大安里的皇帝--轮流做"的歇后语,是指五个傩队为争最后一个铜面具而大打出手,最后由族长调解,五个傩队每年轮流供奉铜制面具而形成的。萍乡的傩面具,原有4000多幅,现存700多幅,制作时间从元末、明清到民国时期都有。湘东区现存傩面具雕刻源于清代,由湖南太丈传人,已祖传三代,继承的是宋代傩面雕刻技艺,技术成熟老到,所雕面具古朴细腻,且工艺复杂讲究,是我国雕刻领域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。湘东傩面具的雕刻,蕴含着艺人们的聪明才智和精巧技艺,其中传承着历代艺人对傩的祟信和理解,将先民们对神灵的偶像崇拜,对鬼魅疫疠的痛恨,通过面具的制作而表现得淋漓尽致,使人们至今仍能感受到远古先民请神驱鬼的巨大震摄力。为香樟木所雕的湘东傩面具在制作时,大都加上油漆彩绘,刻划出粗犷朴拙、庄严华丽的艺术形象。傩面造型大都以古名人为原形,对角色的性格注重了深层刻划,形象各异,栩栩如生。

湘东傩面具的雕刻技艺有唐代雕法和宋代雕法之分,唐代雕法比较粗陋,宋代雕法比较精细。现存湘东傩面具雕刻技法在清代时由湖南传入,在湘东已传至三代,主要是宋代傩面雕刻技艺。用这种手法雕刻的面具风格古朴细腻,工艺复杂讲究,目前的传承人能够雕刻440只完整的宋代人形傩面。

傩面具的造型、注重人物性格的刻划。雕刻艺人用夸张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,按面具性格要求,以刀代笔,综合浮雕、透雕、圆雕、线刻等技法,雕刻出栩栩如生的众神形象,无一相同。尽管傩面具被赋予了复杂而神秘的种种宗教和民俗的含义,但它本身就是一种造型艺术,遵循着它自身的艺术规律与原则。

傩面具的造型,往往因角色的不同而有差异。其表现手法主要以五官的变化和装饰来完成人物的剽悍、凶猛、狰狞、威武、严厉、稳重、深沉、冷静、英气、狂傲、奸诈、滑稽、忠诚、正直、刚烈、反常、和蔼、温柔、妍丽、慈祥等等性格的形象塑造。从戏剧角度讲,面具具有艺术代言体的功能,什么角色一般佩戴什么面具都有讲究。同时,各种千姿百态的面具造型一经展示,便让人获得无穷的艺术美感。剽悍之美、凶猛之美、狰狞之美、刚烈之美、英气之美……无不显示其中。

面具雕刻艺人被称为处士,专职雕刻面具。在傩文化圈子里的人们的意识中,面具是神灵的象征和载体,如何对待面具,往往要遵守约定俗成的各种清规戒律。据艺人说,制作时,在面具头顶后凿刻的小方洞中,放茶叶,灯芯草,稻谷、药物等,以油膏密封称为安腹藏”;还要杀鸡取血涂抹面具,给额头和眼睛开光后,面具才成为有生命力的神灵。取用面具要事先举行开箱仪式,存放面具要举行封箱仪式。又如不让女人触摸面具,不让女人佩戴面具面具的制作、使用、存放都是男人的事情。男人戴上面具即表示神灵已经附体,不得随意说话和行动。   

湘东傩面具的品种较多,从原料加工到成品需经十多套程序。面具的神情及其冠饰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和意义指向,雕刻工艺精湛,面具神态古朴,手法夸张,具有明显的地域风格。由于手工雕刻出的傩面具技术难度大,花费时间长,年轻人多不愿学,故湘东傩面具雕刻现已后继乏人。目前,现代机械化的生产方式正在进入傩面具的制作行业,促使湘东傩面具进一步市场化,由此导致许多独具特色的手工技艺走向消亡。

另外,传统的傩面画谱多毁于各种历史动乱中,现仅存一部完整的傩面画谱,因时代久远,损毁也十分严重。由以上种种状况可知,湘东傩面具雕刻技艺已处于濒危状态,亟需抢救、保护。

 

编辑:汤少宜
评论区
发表评论

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
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
郑重声明: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,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,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。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,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;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,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【通知—删除】义务。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,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,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。江西萍乡湘东中学 特此声明。
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 ICP证 京ICP备13002626号-8 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江西萍乡湘东中学 版权所有
联系地址: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湘泉西路93号
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